點對點
是讓兩個不同的點
有一條共同的連結
接受到對方的想法、感覺
進一步回應對方
讓對方知道
你有感受到他的心情
感同身受
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
因為它需要對方可能經歷過這樣的事
或是對方心細膩到可以體會這樣的感覺
所以得之不易
那有比「感同身受」更得之不易的嗎?
有
那就是在感同身受之後
做出可以讓對方好過一點的「事件」
例如拍拍對方的頭、擁抱對方、跟對方一大罵等等
甚至只是靜靜的聆聽
但是那一個才是適合對方的
這就仰賴平時有沒有細心的去觀察
如果當一位理性的聽眾好不好?
其實沒有不好
但是
當對方想與你說的時候
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
其實想要得到的是 『 認同感 』
而這份 『 認同感 』
不代表你就要認同對方的說法或看法
因為對方之所以會向你表達這些訊息
其他就是因為他接受到這些訊息
給了他這樣的感覺
所以他向你表達出來
所以當下的第一步
我覺得最好的做法
是先認同
而不是急著了解或是想要去幫對方解決這個問題
曾經
我看過一篇文章
雖然內容是寫關於孩子們的教養問題
但是我發現
其實這套方法對大人也是有效的
註:大概找了一下,這篇文章應為親子天下雜誌的某篇關於
『 改變孩子一生的對話力 』or 『 這樣說, 教出好品格 』
前者有出書,不過!絕版了。
O.s:好書通常都很容易絕版…
內容重點是與小孩的對話方式
應該先傾聽再認同而後才是引導式了解狀況
而不是一開始就對方「stop」
或是要求對方說明
時機點不對
很多事情都會事倍功半
最後反而自己會覺得吃力不討好
當然
我們不是要把對話流於公式
而是將自己放在第一人的話
你會不會覺得先先傾聽再認同
而後才是引導式了解狀況
這樣的方式比較「溫和」呢?
最少
我是覺得這樣比較溫和
而且我才能確切的接收到
你.是懂我感受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