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前唸大學時
因為是住校的關係
所以很多事自己做決定就行
不必經過父母親
這樣事情簡單很多
回家後
出門就一定要先交代
大多數不是簡單的那種交待
可能會問比較細
比如說跟誰去、去哪、玩幾天之類的
不過對於先前有交代還未必可以出門的情況
多問幾句算是比較好些
今年過年
我是初二才去南部老爺家
所以大年初一是全家去拜拜
那時候我媽一直黏著我
我覺得很奇怪就問她為什麼要一直黏著我?
結果她說因為很久沒有看到我 (其實我只是假日很少在家...)
這時候腦袋想的是「 是不是太少跟家人相處了?」
明天是228連續假期
小妹聽到我要出門反應差不多跟老媽一樣吧~
雖然有時候他們只是把心裡的感覺講出來
但是為何自己本身有種內疚感
我沒有做錯什麼事呀
只是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罷了
是因為我在餵食細胞這種內疚感嗎?
這讓我想起小時候
自己為了吸引父母親的注意
所以很多事都是以他們的希望來做選擇
而父母也常用「讓孩子感到內疚」的方法也約束我們
不自覺漸漸的對自己產生了懷疑與不確定性
即使本身有正確的觀念
我看見自己在尋找拒絕他人的內疚感
我全心全意的接受它
並放下對它的需求
我想選擇我想做的事
不要用內疚感約束我
自己的需求該自己解決
這些不是我的責任